小城常寧

作者:三尺水 編輯:redcloud 2019-06-18 08:33:57
—分享—

  常寧本屬秘境之地吧,,哪怕是從未涉足此地的人,,單聽名字也能感受到其內(nèi)蘊(yùn)的靜謐來——自唐天寶元年(公元742年)改名“常寧”,,至今1200多年的光陰里,這里都不動聲色地任憑光陰流轉(zhuǎn)著,。

  在常寧的版圖上,,北面的湘江與東面的舂陵水形同天塹,南面的屏藩五嶺更是古人難以逾越的天險,,貌似坦途的西面則毗鄰盛產(chǎn)異蛇,、瘴雨蠻煙、古時流放之地的永州,。所以,,命中注定此處會是寧靜的一隅,即便是秦皇漢武南征百越,,黃巢全國轉(zhuǎn)戰(zhàn),,徐霞客孤身楚游,洪秀全北上建立太平天國,,他們?nèi)紝Υ说責(zé)o暇顧及,,都只會借湘江的舟楫之便匆匆而過。倒是大儒王夫之樂得隱居于此,,閑看花開花落,、靜觀云卷云舒……

  從北往南,常寧越來越高,。南面的崇山峻嶺都屬于南嶺山系的陽明山余脈,。陽明山論面積要遠(yuǎn)大于五嶺之一的騎田嶺,偏偏卻未能躋身南嶺五嶺之列,。常寧南部山系距南岳如此之近,,也偏偏不是衡山山系而劃為陽明山余脈。如此地勢,,倒是讓此處江河多浩蕩南來,、逶迤北去,,只因不能沖破南嶺的阻隔,而不得不舍棄離自己更近的南海,,匯入長江后再奔東海而去,。這是一方山水的宿命,一如歷史中幸運(yùn)而又尷尬的常寧城——戰(zhàn)國時的楚地,、三國時屬吳國,,說是南方的百越文明,卻又被中原文明所主宰,。身處湖湘文化圈,,卻又站在南越文化的邊緣。湘楚文化,、吳越文化,、中原文化都在這里交融碰撞,似乎誰都像,,似乎又誰都不像!

  南部的群山讓此地文人多了很多遐想空間,,歷史上的“常寧八景”中,竟有兩處與南部山系有關(guān),,一為“南嶺霽雪”,,一為“泉峰夕照”。清初時石鼓書院山長李繼圣曾寫詩《泉峰夕照》稱,,“矗起西南亙碧空,,馀光低遇萬山紅。”如今站在常寧城中遠(yuǎn)望,,仍可見南面橫亙著的座座山峰連綿不絕,,且越遠(yuǎn)的山越高,全都融入了天空的藍(lán)色里,。近年來空氣質(zhì)量越來越好,,很多日子里都能望見山頂風(fēng)力發(fā)電機(jī)的綽約身姿。傍晚時分若有夕陽返照,,群山都沐浴在夕陽的紅光里,,完全是一個多彩的世界。反倒是近處的山越發(fā)沒了個性,,要么渾圓的一團(tuán),,要么平直的一列。山與山之間高高低低的稻田,,輪回著蔥蘢和金黃,,之間的日子則泛著鱗鱗的波光。

  從冬到春,,常寧的色彩越來越豐富,。冬日里,,天堂山巔的皚皚白雪在飄渺的云霧里閃耀,偶爾映入眼簾的幾點(diǎn)或紅或黃的帳篷,,定是賞雪人躲風(fēng)避雪的寧靜港灣,。春天里,羅橋的櫻花,、塔山的杜鵑,、水口山的黃桃次第而開,與零散的桃李交相輝映,,或粉,、或白、或紅,、或紫,妝點(diǎn)著常寧的青山綠水,。西嶺和白沙的牡丹,、芍藥也緊隨其后,在舂陵水畔的濕潤氣流中,、在大義山脈的石灰?guī)r山地悄然綻放,,直至入夏。緊接著,,洋泉,、蓬塘的荷花又開了,清香撲鼻,、綿延壯觀的場景一直保持到夏意漸濃,、秋意伊始。秋冬交匯時節(jié),,蔚為大觀的油茶花漫山遍嶺地怒放著,,如同被雪花覆蓋一般,樹上白花花一片,,地面一片白花花,,與悄然更換了臉譜、或紅或黃的楓,、桕,、梧桐,深深淺淺地為油茶林平添了幾許生動的顏色,。

  小城被兩條平靜的河流環(huán)抱,,一為宜水、一為潭水,,二水切開南部的重巒疊嶂,,帶著南嶺的濕熱氣息婉約南來,,沿途左一條溪,右一條汊,,常寧話稱之為“小港子”,,像根須一樣植入了常寧的體內(nèi),繁衍出一個個村落城鎮(zhèn),,滋養(yǎng)著常寧的春夏秋冬,。人們的祖上大多由江西、四川等地遷來,,因身處古郴州,、永州、衡州的結(jié)合部,,融合日久的贛方言,、湘方言、蜀方言,,以及土著瑤語一道,,都在常寧大地上吆喝著,南腔北調(diào)——與耒陽,、桂陽接壤就帶著耒陽,、桂陽腔,他們可都是三國名城啊,,說不定就是漢之遺風(fēng)呢!與祁東,、祁陽毗鄰就帶著祁東、祁陽腔,,那也是大唐氣象吧,,浯溪碑林的大唐風(fēng)流還在啊!與衡南隔江相望的地方,則自然會染上一點(diǎn)衡南腔,,那也不錯的,,古衡州官方話語遺存呢,妥妥的湘方言活化石!

  從遠(yuǎn)古到現(xiàn)在,,常寧的人文都是興盛的,。畢竟“代不乏學(xué)士文人踵生期間”,可“及考其生平撰述,,傳者十無一二焉……”有感于此,,常寧人、清代“咸同中興”時期安徽巡撫唐訓(xùn)方遂“采之郡縣志,、訪其親友及其子孫”,,“先后搜羅纂集成書”,編纂《常寧詩文存》一書十二卷,整理收錄了常寧自北宋至清道光年間的大量詩文,,不少作品都是從當(dāng)時的孤本,、殘本上得來,讓先人的作品在幾近消亡的時刻終又重見天日,,得以啟迪后生——這是前無古人的壯舉,,解決了我們從何處來、向何處去的問題,,“俾后之學(xué)者開卷恍接其言”,,某種意義上講,常寧的鼎盛人文,,源自訓(xùn)方,,又始于訓(xùn)方……

  夜晚沿宜、潭二水防洪堤散步,,心潮澎湃間記下此文,,銀漢遙遙宇宙洪荒,一輪明月已悄然掛在天上,。

作者:三尺水

編輯:redcloud

閱讀下一篇

返回常寧新聞網(wǎng)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