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常寧城內,,有一座小山,,不高,從前叫金泉峰,,又名金錢峰,、興泉峰,。《大清一統(tǒng)志》記載:“縣東南郊,,有山形勢聳秀,,峰頂可坐百人,中有清泉,,故名泉峰,。”峰上曾建造有天心閣,是常寧城一個風水之地,。
明清時期,,常寧城內古“常寧八景”:天開石榜、地拱魁星,、湘山曉鐘,、茭潭晚漁、桃洲春浪,、泉峰夕照,、西橋秋月、南嶺霽雪,。其中有五景,,都是在泉峰山下。
1852年,,清咸豐二年,,剛過不惑之年的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曾國藩已顯示出龍虎氣象。中進士不過十四年,,曾國藩的為官履歷已十分豐富:進過翰林院,,當過內閣學士、禮部侍郎,,署兵,、工、刑,、吏部侍郎,。此時正署史部左侍郎。
他剛剛出任江西鄉(xiāng)試正考官,,忽然聽到母親逝世,,于是告假回家守孝。
此時的衡州,,比起太平軍起義風起云涌的廣西等地,,稍安寧些,。但天地會起義依然來勢洶洶。
雁城的十二月,,是刺骨的濕冷,。曾國藩以羅澤南的鄉(xiāng)勇為基礎,奉命在湖南幫辦團練以抗拒太平軍,。他駐衡州,,造戰(zhàn)船,勸捐助餉,,干得熱火朝天,。
1853年,天地會四處舉事,。常寧的天地會率眾攻打縣城,,殺死守城官兵和典吏。知縣告急,。
此時,,常寧城里也來了一個讀書人,叫唐訓方,。這個中舉13年了卻連續(xù)四次會試落第的常寧書生,,此時不過是候補教諭。唐訓方正在等待分配做官時,,他父親去世了,。按大清律例,他只好回鄉(xiāng)守孝,。在衡州練兵的曾國藩修了一封書信,,讓他協(xié)助當地團練圍剿杉樹峒的天地會。
曾國藩的信札,,是常寧守城人的定心丸,。曾國藩百忙之中,還派出衡州團練與常寧團練一起,,攻打常寧天地會駐地杉樹峒。
一場仗打下來,,常寧杉樹峒天地會的會眾悉數被剿殺,。
然而,1854年三月,,正是桃花盛開時節(jié),。常寧城南金泉峰的天心閣上忽然又樹起一面大旗,上面是一首讖語詩:
“血滿江河骨打霜,,洪英殺氣貫衡常,;
時人若問真消息,,同到金陵是故鄉(xiāng)。”
此時的天平天國已經定都南京(金陵),,稱天京,。他們的北伐和東征都取得大捷。天地會的洪兵起義軍與太平軍遙相呼應,,他們的口號很明確,,要與太平軍一同坐金陵。春天風和日麗,,私下暗流涌動:天地會洪英堂開始謀劃聚眾圍攻常寧縣城,。知縣劉宗城和團防局李孝經獲悉后,趕緊一邊向駐扎衡州的曾國藩求救,,一邊請來正在城內雙蹲書院教書的唐訓方商議,。他們都是讀書致仕的,當然認為能得舉人功名的都是有見識的,。李孝經是縣東曲潭人,,也是舉人出身,自己還辦了團練,,有些軍事才能,。
此時,常寧城內的老兵都已經去衡陽參加曾國藩的湘軍了,。城內無人,,去衡陽搬救兵倒是可以。湘軍已成雛形,,此時練成水陸兩軍17000多人,。可湘軍來救是來不及的,。他們有更重要的任務,,要去攔截太平軍的西征軍。
四月中旬,,洪英堂首領滕元十一,、陳開方等率洪兵從祁陽白水乘船沿湘江順流而下。幾百洪兵乘數十只船,,從柏坊驛站登陸,,夜襲常寧城。常寧城守衛(wèi)雖有準備,,仍驚慌失措,。在知縣劉宗城的動員下,全城皆兵,所有人登城防守,。李孝經負責籌措所有后勤物資保障,。
攻城的洪兵從早晨忙到中午,還是沒有攻下,。洪兵本來就是連夜奔襲,,已經勞累不堪。天地會洪英堂的首領滕元十一沒想到小小的常寧城這么堅固,,城內里面能人眾多,。于是,下令撤退,。
可是撤退已經來不及了,。衡州、常寧各地團練聞風而來,,攻城洪兵全部被殺,。
這一役之后,常寧雙蹲書院的主講唐訓方被曾國藩以教諭隨征,,先入彭玉麟水軍,,后入羅澤南陸軍,后來專門訓練湘軍,。等到唐訓方奉命再次回鄉(xiāng),,就招募農夫匠人500余人組成“訓字營”,開啟了他的湘軍生涯,。他聽說老家團丁軍餉匱缺,,立馬捐八百兩白銀和六座純銅大炮。這樣一來,,常寧的鄉(xiāng)勇團丁聲威大振,。
家鄉(xiāng)觀念濃重的唐訓方一度官拜安徽巡撫,成為那個時代常寧官階最高的讀書人,。
值得一提的是,,1858年,唐訓方就奏建昭忠祠,。昭忠祠建在泉峰山下湘山寺東側,,里面安放常寧籍陣亡訓字營勇士980人的牌位,還有幾百外地籍勇士的牌位,。
那個當年的戰(zhàn)場,,或者墳場,如今成了幽雅清靜的泉峰公園,。公園內蒼松翠竹,樹木茂密,是城市的綠肺,。每當春暖花開時節(jié),,這里繁花似錦,游人如織,。不由得想起康熙年間曾當過常寧十一年知縣的張問明寫的一首詩,。張問明當知縣時,主持編修了《康熙常寧縣志》,。他的《宜江八景》是現存最早的寫常寧八景的組詩,。其中《泉峰夕照》是這樣寫的:
“危峰秀出四山卑,俯瞰宜城若掛眉,。早是江頭多瞑色,,卻余飛練晚來奇。”
一切如昨,,卻早已物是人非,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