典型的祠堂 紅色的記憶

來源:紅網常寧市分站 作者:詹慧群 編輯:redcloud 2016-10-27 08:10:58
—分享—

  舂陵碧波,如緞如錦,。水聲朗朗,,如歌如唱。當蜿蜒的舂陵水綿柔地穿過這片大地,,匯向湘江的懷抱時,,似乎也在訴說著那些揮之不去的紅色記憶……

  上世紀20年代大革命時期,全國工農運動風起云涌,。水口山這座極富盛名的“鉛鋅礦都”也因此成為孕育革命火種的紅色搖籃,。李氏宗祠便是這樣的見證者。這棟百年老屋坐落于獨石街田間,。李氏的老祖宗在一百多年前因得知此地開發(fā)出了礦藏,,而從江西泰和舉家遷到此地,雖說當時只是以耕作為生,,但也足見其高瞻遠矚,,眼光獨特。

  李氏宗祠坐東北朝西南,占地面積919.8平方米,,始建于清同治七年(即公元1867年),。據(jù)《李氏族譜》之《祠堂記》記載:“……余族原有老祠堂建于古塔寺側規(guī)模狹窄,同治年卜地于劉師公塘側復建新祠原祠新建之建也,,孫冕,、昇、星,、昊,、鼎、江,、淵七房派谷積累多年祠費萬金功成兩載……”,。從“萬金”、“兩載”中,,足見其當年規(guī)模之宏大,,工程之浩大。這里地理位置獨特,,自古就有“一甲雞公鳴三縣”的說法,。它東與衡南縣廖田鎮(zhèn)、耒陽市大和鄉(xiāng)隔河相望,;南有對門山,;西和獨石村莊、松柏鎮(zhèn)相依,。

  宗祠整體建筑結構保持完整,,面闊21米,進深43.8米,。磚木結構,,三進六廂,硬山頂,,屋面覆小青瓦,,三重屋脊均有龍魚吻,左右?guī)坑绪梓氆F,,跌落式山墻,,山墻檐下有枋斗拱式如意裝飾,排柱式前檐廊,,18根方型石柱支撐屋面,,穿斗抬梁式結構,木質大門,,紅砂石質門框,,石質門楣上方嵌有石匾,匾額四周有“雙龍戲珠”、“雙獅戲球”,、“天官賜福” 等浮雕圖案,。

  居住在這里的李氏家族曾因一場意外而改變命運。相傳,,清朝末年的李顯龍是四品大官,,一年春節(jié)回家探親。族人前來給李母拜年,,正值他在如廁,。李顯龍出來后問其母,族人是否問安,,耳聾的李母回答沒有,,他大怒,“要殺了那些人”,。族人聽聞后,,密謀先下手,以酒灌醉后相害,。李夫人隨后沿河鳴冤,,官兵殺奔而來,李氏族人四處逃散,,“到了四川,、貴州、廣東,、廣西”,。

  這個“上廁所改變了命運”的故事背后是家族的規(guī)矩。與國法相應的,,家族之中有家規(guī),。作為一幢房子,,祠堂多少應是規(guī)矩,,甚至嚴肅的。這里地勢平坦開闊,,祠堂中軸對稱,,往縱深發(fā)展。水,,是祠堂前的標準配置,,寓意心明如鏡,又可以防火防災,。舂陵水自南向北在此環(huán)繞流入湘江,。作為進出的通道,祠堂開有一大二小三個門。開大門,,那肯定得是大事,,一般的人只能走小門。大門之上有戶對,,其下則有門當,,戶對用于裝飾,門當可以穩(wěn)定大門框架,,它們的制式有簡有繁,,李氏宗祠用一對大抱鼓石作門當,上雕有虎,。“門當戶對”一說,,怕是由此而來。天井的作用在于通風采光,。其數(shù)量代表祠堂的建筑規(guī)格,,有幾個天井則是幾進,可以豐富祠堂的內部空間和層次,。一進內置有長方形大天井,。二進為正廳,正梁上有“皇清同治七年歲次戌辰九月二十六日辰時上梁大吉”和“李氏冕,、昇,、星、昊,、鼎,、江、淵七房嗣裔三月二十八日?旦立”等字樣,。正廳置有八角藻井,,上有“八仙浮雕圖”,藻井天花中有圓形“壽”字格,。正廳是祠堂的活動中心,,宴席、議事都在此進行,。三進左右各置長方形小天井,,后廳其實才是祠堂的核心,即“堂”所在——百姓將供奉先祖之處稱為“祠堂”,。一排精致的神堂,,眾先祖位順次排列其中。這里是祭祀之所,。神堂正前方設有供案,、香爐等,,每逢農歷初一、十五,,以及重大的節(jié)慶日,,族人前們即前來祭祀先祖。在先祖面前,,說話,、做事,都要堂堂正正,。因為各種原因,,李氏神位現(xiàn)已不復存在。

  就建筑本身而言,,祠堂的骨干并非家族,,而是柱。柱有直,、梭等外形,,在房屋之外的為外檐柱,之內的為金柱,,轉角的是角柱,。它們通常有側腳,即向中心傾斜,,以使架構更穩(wěn)定,。成為祠堂的臺柱子,非常不易,,要承受屋頂?shù)闹亓?。其方式有兩種:穿斗式,,直接以落地木柱支起屋頂重量,,柱間較密,,由于會限制門窗開設,宜做屋墻兩側,,可以加強側面的抗風能力,,在季風較多的南方,民居通常采用此種結構,;將穿斗變通一下,,便是抬梁式,。屋頂重量先傳至梁上,,再由柱子抬起。這一做法可以盡量減少室內柱子,,比穿斗式更加開闊穩(wěn)重,。由于需要粗大的柱子,,耗料反而比“穿斗式”多,在民間主要用于宮殿,、廟宇,。對這兩種梁架結構,李氏宗祠都不排斥,。前檐廊立柱穿插枋,、左右過廊挑梁枋、正廳立柱穿插枋,,均有精美木雕圖案,,寓意深刻。

  民國初期,,這里曾經辦過幾年“經館”,,教書先生皆為當?shù)氐闹澥俊?927年,大革命時期,,農民運動風起云涌,。年初,水口山礦工會派出工人骨干在獨石村組織成立了第十三區(qū)農民協(xié)會,,地址就設在李氏宗祠,。農民協(xié)會會長由李成畢擔任,李克糾任秘書,,廖本詠任宣傳委員,,李南山任糾察隊長。廖倫佳等骨干在舂陵河一帶開展秘密的革命活動,,并在此開展了一系列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,,成立了農民夜校,抵制不平等制度,,打倒土豪劣紳,,積極配合水口山工人運動,為水口山工人運動的發(fā)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,。“馬日事變”后,,農民運動漸入低谷,許多協(xié)會會員跟著水口山工人走上井岡山,,走上了革命的道路。

  解放初期,,李氏宗祠改為石坪校,,并將祠堂做了簡單修繕,,將閣樓開辟為教室,將原來的木樓板改為水泥板,,原有的磚式小型檻窗改成木窗。六十年代破“四舊”時,,祠內木雕部分被毀,。

  2006年6月,,李氏宗祠被常寧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,;2008年10月,,獨石村村委會與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們積極自籌資金,,對李氏宗祠進行了局部修繕;2011年1月,,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;2012年4月,,被衡陽市委宣傳部公布為衡陽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,。

  與我們生活起居的房子有別,李氏宗祠不沉浸柴米油鹽,,盡管也曾有宴席,;它也不卷入悲歡離合,雖然這里有生老病死,;它更不挾于繁榮落沒,即便看盡春往秋來,。如今,,除八角藻井的木板稍有糟朽外,李家宗祠保存尚算完整,。由祠堂繁衍出來的李氏子孫,,分布在常寧的各個鄉(xiāng)鎮(zhèn),占據(jù)了整個常寧人口的五分之一,。他們親歷著水口山工業(yè)文明之路和紅色革命的興起,。李家宗祠,,不僅是一座鄉(xiāng)間祠堂,更是水口山的一面紅色旗幟,、一座精神豐碑。

來源:紅網常寧市分站

作者:詹慧群

編輯:redcloud

本文鏈接:http://0737hfh.com/content/2016/10/27/7341321.html

閱讀下一篇

返回常寧新聞網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