煙洲的秋

來源:衡陽日報 作者:崔建華 編輯:redcloud 2018-10-23 10:14:24
—分享—

  我一直以為,煙洲應(yīng)該是在春天里得名的,,名字的筆畫中都透著一股氤氳的春色,,好比舂陵水在乍暖還寒的三月里蜿蜒南來,,于濛濛煙雨中驀地對寂寞沙洲上的桃紅柳綠,、屋舍田園有了驚鴻一瞥……

  所以,,當(dāng)?shù)匚娜嗽跒槭冀ㄓ诿鞔尉改觊g的老戲臺寫對聯(lián)時,,就將“煙,、洲”二字自信地嵌入了上聯(lián)的“煙畫麒麟”與下聯(lián)的“洲連鸚鵡”中,似乎隱隱地想要表達“詩仙”李白當(dāng)年嘆服的“芳草萋萋鸚鵡洲”這般意境!

  其實煙洲的春天并不浮艷,,主畫面就是隨著舂陵水連綿起伏的蔥蘢油茶林,,滿眼綠色調(diào)鋪天蓋地、一望無際,。桃紅李白都不過是偶爾的點綴,一場不期而至的春雨就都會香消玉殞,。而落紅遍地過后,,煙洲的春光就草草收場了,仿若一年到頭在沿海異鄉(xiāng)打拼,、難得返鄉(xiāng)的出閨女子,,正三三兩兩、裊裊婷婷地行進在鄉(xiāng)間小徑時,,一場惱人的春雨倏地一下就將她們春風(fēng)里的竊竊私笑憋了回去,,余下的唯有惶亂和倉猝。

  反倒是秋天,,煙洲才更耐看,、更多彩、更韻味,。

  煙洲的秋,,是有著分明層次的。

  天高云淡中,,舂陵水逶迤南來,,地貌上本是南高北低的,可煙洲卻偏不,,她北面才是高地——石嶺,、盟山、新盟峰,,都鶴立雞群般聳峙在河谷下游的平原微丘,,給煙洲平添了幾許立體感。他們都是邑中名山呢,,數(shù)百年來,,往來文士紛紛留下或感性,、或理性的文字。在《同治常寧志》中,,“石嶺,,縣東二十里。”“盟山,,縣北七十里,。壁立千仞,土人呼為沖天蠟燭,。其上四面高,、中甚平,登眺則湘隨岳轉(zhuǎn),,如在目前,。”“盟山右五里有新盟峰,頂有二巨石,,高數(shù)丈,,對峙如門。”

  這其中又尤以盟山最為有名,,據(jù)傳“黃帝,、舜南巡,禹治水,,皆維舟登此”,,所以山上至今還留有三帝王廟以資紀(jì)念。清咸豐年間,,邑中名士易兼三經(jīng)此,,便感慨地作了首《招源河口望盟山懷古詩》:

  “征帆發(fā)衡郡,晚泊招源河,。舉頭望盟山,,盤結(jié)雙嵬峨。嵌空若天柱,,對峙影參差,。嵯峨暝日色,微風(fēng)生嫩波,。”

  新盟峰上亦有廟宇,,稱“三學(xué)士廟”,據(jù)傳“宋升國公主棲真塔山,,慶歷間遣三學(xué)士存問,,卒于此。土人為之立祠。”遺憾的是,,此三學(xué)士的姓名在正史,、野史中均無記載,特別是升國公主,,因為并非一個鮮活生命所擁有的名號——按《宋史·卷二百四十八·列傳第七》記載,,升國公主是宋仁宗妹妹,最初封衛(wèi)國長公主,,去世53年后才被宋徽宗封升國大長公主——更是讓這一傳說充滿了疑問,。畢竟,要在宋仁宗執(zhí)政的慶歷年間派遣三位大臣去慰問半個世紀(jì)后,、已去世了才有升國公主名號的人,,唯一的辦法只能是穿越生死、跨越時空……

  石嶺則因為山頂皆為奇峻山石而得名,,頗具黃山或三清山風(fēng)骨,。雖然橫直不過半里,且僅限于山頂局部,,但這座原本圓潤的紅壤山峰也因此而格外奪目,。登頂之后更是風(fēng)光無限,可見玉帶似的舂陵水白茫茫地切開大地,,泛著亮光直奔湘江而去……

  此刻的煙洲,已變得比任何時候都五彩斑斕起來,,除了多了深深淺淺的黃葉,、紅葉,還有或紅或黃的果實也正芳香四溢著——石嶺的羅漢果掛滿了枝頭,,類似獼猴桃的藤蔓依舊瘋長著,,綠油油的爬滿棚架。棚下的長圓形果實帶著黃褐色的茸毛,,仿佛小伙們青春期初生的胡須,。這種盛產(chǎn)于廣西桂林的熱帶水果如今已成功在煙洲扎下根來,兩元錢一枚的果實,,除了是婦孺皆知的止咳化痰藥,,還可生食、做菜,,味道亦極鮮美,。大泉的葡萄和青提也已成熟,或青或綠,、或紅或紫,,連空氣中都彌漫著誘人的香氣。當(dāng)然最喜的還是那些漫山遍嶺的油茶,青中帶黃,、又略帶紫紅,,與田野中黃燦燦的稻谷一起,預(yù)示著即將悄然而至的豐收!

  源于舂陵河谷的獨特氣候與肥沃土質(zhì),,讓此處農(nóng)作物大多品質(zhì)優(yōu)異,,老饕們大多會心照不宣,在選購時毫不掩飾對煙洲產(chǎn)地的偏愛,,好比舂陵水岸邊一壇置放已久的陳年米酒,,懂她的人們?nèi)绾尾惶兆砥渲?

  煙洲的秋,于是到處都是收獲的快樂了,,即便是秋去冬來,,也還有白中透粉的油茶花開滿山崗,壯觀得讓人誤以為春意正濃,。若還有一點蕭瑟的秋雨,,是不妨在煙洲的老街上去溜達一陣的,你可以撐上一柄油紙傘,,走過曲折的長街,,走向昔日繁華的青石碼頭。當(dāng)你經(jīng)過一段仿若隔世的青石板巷道時,,摸一摸兩側(cè)綿延的青磚老墻,,望一望舂陵水邊秀氣挺拔的惜字古塔,想一想雕龍畫鳳的老戲臺上那些老生,、小生或青衣們恍恍惚惚的身影與咿咿呀呀的唱腔,,多少也能夠找回一些秀才文人的感覺……

來源:衡陽日報

作者:崔建華

編輯:redcloud

閱讀下一篇

返回常寧新聞網(wǎng)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