挑南鹽——千年的古道,難解的宿命

來源:大義常寧 作者:鐘賢美 吳佑成 編輯:源源 2020-06-27 18:36:51
—分享—

一擔傷心的鹽,一捧斷腸的沙

圖片1_看圖王.png

湖溪橋歷六百余年,,依然完好地雄跨在湖溪上

湖溪橋像一把古琴,,橫跨在桂陽和常寧交界的湖溪之上,。清澈的流水穿過高聳的橋洞,,涓涓潺潺,,悅耳動聽,,猶如仙子無形的手指在撥弄琴弦,,為遠行的人賦詩吟歌送行,。湖溪橋頭西側,生長著一棵古柏,,蒼勁挺拔,,傲然屹立,濃蔭遮橋,。它見證了漫長歲月里無數(shù)的挑鹽人,,從它的身邊默默地走向遠方。一條穿越桂陽境域山巒的石板古道蜿蜒往北而來,,爬上湖溪橋,,向常寧白沙伸展。

圖片2_看圖王.png

石板路蜿蜒,,隱藏了多少故事

在這條向南通往廣東連州,,向北通往衡陽、湘潭的鹽茶古道上,,交叉行進著的人流里,,有挑著大捆苧麻、大包茶葉,、篾桶裝桐油,、茶油的,有用兩根竹杠扎著擔架抬著豬畜的,,有挑著方形篾籮裝著布匹,,化妝品、海帶,、墨魚等海產(chǎn)品干貨的,;但更多的是挑著篾簍裝著南鹽的腳夫,他們?nèi)藬?shù)眾多,,清一色的篾簍壓在肩上沉重如山,!腳夫負重如蟻,爬行在漫無盡頭的鹽茶古道上,。

這是十八世紀下半葉某年秋季的一天,,在穿行的人流里,一個懷抱幼兒的少婦從南面登上了湖溪橋,,往常寧白沙境域走來,。她有著麥色的皮膚,,黑亮的眼睛,中等個子,,身材豐腴,,身后跟著挑行李的家丁和女傭。他們一行歷盡千辛萬苦,,從廣東連州星子埠來到常寧白沙羅家灣,,終于找到了她們要尋找的人。當這一行人出現(xiàn)在羅家主人面前時,,主人吃驚得手腳發(fā)抖,,他認出了這個小廣妹就是自己在星子埠挑南鹽時,落歇火那個店鋪老板的獨生女兒,。這個靚麗的富家小姐,,今天怎么會抱著孩子跨越300多里山路,走到自己家里來了呢,?少婦將懷中的幼兒遞到羅家主人面前,,說:“他就是您的孫子?!绷_家主人,,這位四十多歲,頭發(fā)胡子斑白的男子,,愛憐地望著“兒媳婦”,,她雖然經(jīng)過長途跋涉略顯疲倦,但渾身卻散發(fā)著青春的氣息和活力,,紅撲撲的臉蛋宛如朝霞,,照亮了死氣沉沉的屋子。少婦用目光四處搜索,,沒有看見她朝思暮想的人,,便問:“爸爸,羅俊呢,?”羅家爹爹接過孫子,,孩子粉嫩的國字臉,翹鼻,,濃眉大眼,,活生生與十九年前的俊乃仉一個模樣。他心中一酸,,兩行淚珠滾了出來,,滴落在酣睡的幼兒臉上。他悲傷地回答:“俊乃仉……死……了……年多了,?!睆V妹聞之色變,,暈倒不省人事。眾人抱的抱,,掐的掐。

圖片4.png

歷史人物已經(jīng)遠去,,但曾經(jīng)的輝煌卻留下了印記

原來,,羅家祖上從外地逃難來到白沙,靠挑腳,、做小生意賺了一點錢,,在白沙安家落戶。卻一直不溫不火,,勉強維持香火傳承,。到羅家主人這一代,生下一子兩女,,長子取名羅俊,。羅俊從小乖巧,天資聰慧,,人見人愛,,尤其是讀文習字,過目不忘,。十一歲時,,被挑南鹽為生的父親送到白沙街上的私墊讀了兩年書,俊兒憐父擔子沉重,,養(yǎng)家艱難,,便自動退學,回家砍柴,、挑近腳幫襯父母,。十七歲這年,羅俊已長成五尺多高的英俊小生,,苦求父親帶他上廣東挑南鹽,,羅家的宿命又開始在這個青年男子身上延續(xù)。

羅家灣鹽幫去星子埠挑鹽時,,定點落腳在王姓伙鋪里,。據(jù)說店家老板娶妻不少,但只生一女,,與羅俊同歲,。女孩長得漂亮伶俐,聰明活潑,,是店鋪老板的掌上明珠,。一個是腳夫的兒子,,一個是富商的碧玉,本來名不當戶不對,,但這對少年男女卻前世有緣,,一見鐘情,尤其是小廣妹更是情深意切,。每次只要羅俊的鹽簍一著地,,她便會歡快跑出來遞茶倒水,問長問短,,等到無人處,,更是四目相對,秋波盈盈,,第一年就這么過去了,。第二年稻黃豆熟的季節(jié),一個月圓之夜,,這對情竇初開的俊男靚女,,在這個殷實人家的宅第,在羅家灣鹽幫落腳的店鋪里,,這對少年男女偷吃了“禁果”,。據(jù)傳,因鹽幫冒暑趕路,,俊男歇腳后似覺身體不適,,但這對剛滿十八歲的情人已是烈火焰焰,燥熱難熬,,自然而然就成就了好事,。行房之中,俊男下體噴血,,廣妹似有知覺,,急咬俊男舌尖,俊男疼痛一驚一怯,,血止,。此后半夜無歌無戲,平安無事,。次日,,羅俊戀戀不舍踏上了回家的路。這條給他家數(shù)代人帶來希望和夢想,、卻又浸泡著汗水和淚水的鹽茶古道,,今天在他腳下顯得是如此漫長。繞了一座山又是一個嶺,,過了一渡橋又是一尊亭,,朝行夜宿,,在路途苦熬了半個月,他終于挑著他的一擔南鹽回到了家里,。但是,,他耗盡了最后一口氣,倒在母親懷里,,再也沒有起來,。他感覺自己的身體飄浮起來,像一只白鷺,,輕悠悠地掠過湖溪橋,掠過桂陽城,。往臨武,、順頭嶺、星子埠飛去,。前面就是星子河,,河中鹽船穿梭,河面上的福星橋游人如織,。雕龍畫鳳的廊橋上曾經(jīng)蕩漾過他們朗朗的笑聲,。此刻,他的小廣妹就佇立在橋上等他,,雙臂張開,,熱切的目光如炬。他呼喊著,,跌落下去,,他的年輕的靈魂失落在廣東連州星子河里,他的軀體像被掏空的蚌殼,,僵硬在常寧白沙羅家屋場的一棟老宅,,羅俊無疾而終,享年18歲,。

今天,,羅家的“兒媳婦”就在眼前哭泣,孫子就抱在懷中,,不幸之中的幸運之神降臨到羅家,。凄美的少婦如缺少雨露滋潤的雛菊,憔悴蔫萎,。在羅家數(shù)日,,日日以淚洗面。這位名不正言不順的“媳婦”,,在“丈夫”墳頭捧了一把白沙,,用絲綢手帕包裹,,帶在身上。她堅強地抱著孩子,,與陪同來的家丁和女傭,,謝絕了羅家的挽留,毅然啟程返廣,。羅氏家族破例為這個沒“過門”的媳婦設席補宴,,灣里許多人將廣妹一行送到湖溪橋才罷。

連州星子埠的羅家寡婦終身未嫁,,遺腹子取名羅超,。常寧白沙人的種子在五嶺山下茁壯成長,羅超才貌出眾,,堪為人杰,!十九歲娶妻,生子八,、女二,,十子團圓。之后繼承外公遺產(chǎn),,涉足鹽行,、酒樓、戲院,、建筑,、銀號等,財源廣進,,樂捐好施,,成為名揚兩廣的大儒商。在增鋪續(xù)街擴建府第時,,羅家奶奶把從丈夫墳頭捧來的白砂糅合到糯米飯漿里,,砌進磚縫中。讓丈夫的靈魂安息在星子埠羅姓屋場,,庇護羅家子孫永遠向上,,光宗耀祖。

羅家祖奶享年99歲,,五世同堂,,含笑而去。廣東連州星子鎮(zhèn)靠北,,有條街叫羅家巷,,至今尚存。

翻書.gif

山路彎彎何日盡,長風蕩蕩由北來

 

圖片5.png

連接曾經(jīng)的茭原街與白沙街的繁華老女橋,,如今只能在河邊寂寞,。

挑南鹽,是一個古老的話題,,是一代代人用雙腳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,,譜寫了千百年的奮斗故事。

“家里貧窮好艱難,,郎君外出挑南鹽,;走了三天當一七,走了一七如一年,。白天想你呷(吃)不飽,,晚上想你淚不干;床上眼淚洗得澡,,地上淚水行得船,。”(流傳白沙境域的民謠),。

圖片6.png

因為茭銀,,因為南鹽,,白沙的經(jīng)濟中心就在茭原,。數(shù)百年的滄桑變化,曾經(jīng)的燈紅酒綠,,如今只湮沒在荒草中,。

秦末(公元前207年),南??ぺw佗乘秦將亡之際,,封關絕道,切斷了湘粵之間的交通,,自立南越國,。秦發(fā)兵五十萬,遠征平叛,,攻打嶺南時,,拓寬了一條春秋戰(zhàn)國時由楚人開辟的舊道行兵。舊道之始并非為兵,,而是為鹽,。中國從春秋時期就實行食鹽官賣制度,從唐后期開始,,為保官方收入,,食鹽流通被政府嚴格控制,劃分銷售區(qū)域。湖南屬于長江流域,,被劃入兩淮鹽區(qū),,銷售淮鹽?;贷}顆粒色暗,,又呈淡紫色,被稱為紫鹽,。鹽船從江蘇兩淮鹽場裝運啟航,,逆長江而上,溯湘江入衡陽,,再由松柏茭河口轉舂陵河至煙洲,、蔭田、衡頭,、陽加,、白沙。運輸路途遙遠,,遇干旱河道狹窄,,遇漲水浪大水急,遇匪即有殺身之禍,,官府又層層設卡課稅,。一路走走停停,危機四伏,,稍有不慎,,船翻人亡,紫鹽化作江水重歸于海,。一艘裝滿淮鹽的帆船,,能順利抵達陽加的顏家碼頭和白沙鹽碼頭卸貨,堪為萬幸,。因此,,千里迢迢逆流而來的淮鹽稀少,價格昂貴,,百姓“惜鹽如金”,。粵北屬于廣東鹽區(qū),,與湘南地區(qū)唇齒相依,,距常寧白沙最近的廣東連州星子埠才三百多里路程。只要身強力壯,,湊一擔鹽錢,,個個可以當“鹽商”,賺鹽錢。兩相比較,,廣鹽較淮鹽來得快,,價格便宜。

湘南與廣東之間,,橫亙著巨大的南嶺山脈,,南嶺又稱五嶺,即大庾嶺,、萌渚嶺,、騎田嶺、都龐嶺,、越成嶺,。而騎田嶺古鹽道是當年秦軍拓寬的兵道,它地處湘粵之邊,,一路貫穿廣東與湖南的交界處何家漢,、臨武與宜章的交界處十字鋪、宜章與桂陽的交界處獅子嶺,、進入桂陽經(jīng)歐陽海鎮(zhèn)的天鵝坪,、泗洲寨、野鹿灘,、湖溪橋,,北下就是常寧白沙境域。騎田嶺山脈南麓中的順頭嶺,,歷史上仍屬湖南與廣東的分界嶺,,后劃歸粵境,?!豆痍栔彪`州志》載:“州南境連連州,臨武則順頭嶺,?!表橆^嶺道路險峻,山頂氣勢磅礴,,曾有鄉(xiāng)丁強人在此設卡,,收取“過路費”,為腳夫行商提供保護,,免遭土匪劫搶,。翻過順頭嶺直下20余里,就是挑南鹽的始點,,廣東連州星子埠,。星子埠現(xiàn)稱星子鎮(zhèn),位于廣東省清遠市連州市東北部,是廣東的“北大門”,,處于小北江的上游,,其西與湖南省藍山、臨武兩縣交界,,東與湖南省莽山風景區(qū)接壤,。星子鎮(zhèn)歷史悠久,最早形成于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,,作為粵北商埠,,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?!靶亲硬旱氖雏}來自海邊的鹽場,,運至廣州。再沿珠江轉北江逆水行舟,,過陽山至小北上游,,抵達星子埠”(《蓉城》桂陽鹽道專號)。鹽船上乘至此,,小北江開始變窄變淺,,不宜前進,只好在埠中停船,。馳行而來的貨船可與星子埠的吊腳樓對接,,卸貨方便快捷。

圖片7.png

舂陵水養(yǎng)育了沿河兩岸,,也承擔著南鹽道的部分運輸功能,。

白沙人挑一擔南鹽來回需要個把月的時間,還有經(jīng)過白沙趕往“早也陽加洲,,亞(夜)也陽加洲”落伙鋪的遠方人,,行走在這條漫漫的鹽茶古道上。清末容閎《西學東漸記》曰:“湘潭及廣州間,,商務異常繁忙,,交通皆以陸,勞動工人肩貨往來于南風嶺者,,不下十萬人,。南風嶺地處湘潭與廣州之中央,為往來必經(jīng)之孔道,。道旁居民,,咸藉挑肩負以為生?!庇纱丝梢?,這條鹽道亦往北延伸,,“粵鹽遍湖南,肩挑販夫益至數(shù)千,、萬人,,皆越山嶺辟榷稅”(《桂陽直隸州志》),當年這條鹽道上是多么的熱鬧和繁忙,,直接或間接地帶動了鹽道兩旁墟場集市的興旺繁榮,。“白沙的豆腐陽加洲的酒,,央田的美女家家有”,、“衡頭的蘿卜陽加的姜,央田的美女用船裝”,,這些從挑南鹽的腳夫口中流傳下來的俚語,,從側面反映了當時鹽茶古道旁墟場的特色和繁華。

圖片8.png

陽加是白沙境內(nèi)另一個南鹽的重要口岸,。

白沙境域附近還有一條上廣東的鹽道,,即舂陵河對面的耒郴官道。相比常桂道,,這條古鹽道略為寬敞,,除了肩挑背扛的腳夫行走,還可以馬拉騾馱,。由耒陽,、永興、郴州,、宜章,、抵達連州星子埠。有其利也有其弊,,“官府在宜章設置關卡收鹽稅,,每年收十余萬鹽稅之多。官商勾結,,鹽價奇貴,,為了生活,,貧苦百姓只能冒著生命危險,,走桂連路赴連州星子埠走私販鹽”(《蓉城》桂連道專輯)。除了上述兩道之外,,還有一條半水半陸的鹽道,,這就是舂陵河。行船溯舂陵河而上,,過桂陽直抵藍山,,然后棄舟上岸,,步行越過萌渚嶺的南風坳,抵達星子埠,。舂陵河暗礁潛伏,,險灘重重,舟船難行,,又不能直達鹽埠,,所以不是挑南鹽的主要選擇。

挑腳的人能力有個衡量,,“一斤人壓一斤擔”,,意思是:一個體重一百斤的健康男子,可以負重一百斤,。而陽加洲“董灣人,,不要田,不要土,,擔擔挑得二百五”,,這是挑近腳的說法。挑南鹽路途遙遠,,一般人挑60至100斤,。董灣有幾個人,曾經(jīng)挑過110斤南鹽回來的,,被稱為大力士,!擔不壓斤,多一根稻草壓死一匹駱駝,。董灣人吃得苦,,霸得蠻,不怕死,,令四鄉(xiāng)人欽佩,。白沙街附近有個叫積谷倉的灣場里,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,,李先仲,、李先億、李先柏等一幫挑南鹽的漢子,,擔子不輕不重挑80至100斤,,路上不急不慢量力而行。他們團結一致,,互幫互助,,在多年挑南鹽的生涯中,沒有在路途發(fā)生過大的意外事故和重疾,,他們能安享天年,,堪稱奇跡,。

微信圖片_20191016112152_看圖王.jpg

挑南鹽的大抵是兩類人:一類是家境較好,自帶本錢,,南鹽挑回來自賣自售,,利潤頗豐;另一類人,,也是大多數(shù)貧苦農(nóng)民,、無業(yè)者,他們沒有本金,,只得先到鹽號借支,,待鹽挑回來,歸老板所有,,鹽號老板按約定支付力資費,,這類人挑鹽叫挑腳。從后唐開始,,至上世紀三十年代中期為止,,在一千四百多年里,湘南地區(qū)的黎民百姓,、達官貴人的食鹽,,很大一部分就落在挑南鹽的腳夫肩上。挑夫以灣場,、家族,、親朋好友組成鹽幫,扁擔上掛著一串筍殼葉草鞋,,布包里裝著充饑的白沙燒餅,、紅薯干等,他們就這樣行走在彎彎曲曲的石板路上,。天一亮就翻山越嶺,,揮汗如雨,前呼后應,,唯恐落單,。他們每天只走上午不走下午,為了保證有足夠的體力將鹽挑回家,,每天行走三十里左右便停腳“落歇火”,,即在鹽道邊的墟場、店鋪住宿,。有時突遇強風,、暴雨、冰凍,,就會被悶在店鋪里一日或數(shù)日,。就在這些煩躁等待的日子里,路邊各墟鎮(zhèn)的茶室,、酒館,、青樓、賭場,、戲院等等,,恰是生意興隆時。喝碗茶,、飲杯酒,、看場戲倒也無妨,有的小鹽販經(jīng)不住誘惑,,一頭栽進溫柔鄉(xiāng)里,,或者爬在賭桌上忘乎所以。待跨出“百樂門”時,,十有七八是赤條條的“孤家寡人”了,。好不容易將一擔鹽挑上坡,就被迫倒進別家的“肉林酒池”里,。有的打著一雙空手返回故鄉(xiāng),,有的無顏見“江東父老”,就永遠消失在南嶺的“青山綠水”之中,,渺無音訊,。白沙十里長沖里,曾經(jīng)有“十根扁擔上廣東”的傳說,,十條漢子初始憑著力氣,、勇氣和正氣,在販鹽這條路上賺了不少錢,,給家庭帶來了顯著的變化,,在鄰里四鄉(xiāng)贏得了贊譽。但數(shù)年之后,,“十根扁擔”一根一根地“折斷”在鹽道上,,據(jù)傳他們是染疾而亡,結論無據(jù),,恐怕不全是“疾”字惹的禍吧,?

微信圖片_20191016112204_看圖王.jpg

山路彎彎何日盡?在這條漫長的古鹽道上,,步步驚心,,里里艱險,匪患,、疾病,、誘惑,,處處險象環(huán)生,無一不是刀槍和絞索,。遇到隊伍里有中暑發(fā)痧的同伴,,領頭和收尾的留下來照顧病人,其他挑夫往前趕,。走到預定的伙鋪落歇火之后,,幾個身強力壯的同伴再返回,接病號的鹽擔子,,等大家都在伙鋪會齊才罷,。如果病人病情不是很嚴重,吃點防暑藥,,休息一夜之后好轉病除,,第二天繼續(xù)挑鹽上路。如果病情嚴重不能再行,,這擔鹽和這個伙伴只能留下來,,請求伙鋪老板照顧護理。其他人各有重擔在身,,愛莫能助,,只好惜別,奔下一驛站而去,。因病掉隊的這個挑南鹽的腳夫,,面臨的是禍福難測。

挑南鹽既然有如此這般風險,,為什么一代又一代人前仆后繼,,跋涉在這悲涼滄桑的歲月里,以至于延續(xù)一千四百多年呢,?鹽與每一個人休戚相關,、食不可缺,這是主要原因,,販鹽工作簡單,、回報率較高也是重要的因素?!霸诿駠?、清朝或更早些時候,有過斗米升鹽的說法”(《蓉城》桂陽鹽道專輯),。作為鹽道路途較桂陽城遠三分之一的常寧白沙境域,,其鹽價高于此標準應該是無疑。對于街上和灣場那些無業(yè)者和小農(nóng),自然有著巨大的吸引力,,促使他們鋌而走險,。

 

圖片9.png

長風蕩蕩由北來!一九三四年,,湘粵公路在耒(陽)宜(章)古鹽道旁修通,;一九三六年漢粵鐵路竣工,,與湘粵公路并行?,F(xiàn)代化的道路運輸和先進的交通工具,取代了肩挑騾馱的落后方式,。整個湘南地區(qū)多條使用數(shù)千年,,集官道、鹽道,、茶道為一體的古道,,逐漸行人稀少。被踩踏得溜光滑亮的石階,,雜草叢生,,荊棘漫徑,被歷史無情地湮沒在凄涼的荒原,。那些依附在古鹽道旁的鹽屯,、碼頭、老街店鋪,,也隨之破落不堪,。久經(jīng)風吹雨打尚存的建筑物,如今被國家列為“文物保護單位”,;那些被歲月遺棄的橋梁,、歇亭,磚瓦脫落為塵,,頑石風化成泥,。

那些日行三十里挑南鹽的腳夫的后代,如今驅車日行千里,,追風逐日,。訪古尋幽,當年祖先在鹽道上拋灑的汗珠和鮮血,,在后代心中已幻化成璀璨的鉆石和翡翠,,成為勵志后人的寶貴精神財富。

注:本文引用了(《蓉城》桂連鹽道專輯)的資料和研究成果,;白沙居委會謝楚成書記提供有關資料和幫助,;黃少紅、李玉鈿、王成林,、吳圣周,、吳世成、徐瑞東,、李慶林等積極提供線索配合采訪,。

來源:大義常寧

作者:鐘賢美 吳佑成

編輯:源源

本文鏈接:http://0737hfh.com/content/2020/06/18/7418264.html

閱讀下一篇

返回常寧新聞網(wǎng)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