彭昭維作品:常寧瑤族的歷史淵源和傳統(tǒng)習俗(二)

來源:常寧市融媒體中心 作者:彭昭維 編輯:劉姝彤 2023-02-07 18:07:52
—分享—

二 常寧瑤民的傳統(tǒng)習俗

常寧瑤民與湘南,、湘西及兩廣瑤族同屬“勉瑤”,、“過山瑤”種,。他們的祖先多屬“無產(chǎn)階級”,,吃住全在深山老林,,生產(chǎn)全是刀耕火種,傳統(tǒng)習俗大致相同,。雖然,,新中國成立之后,他們同漢族人一樣,,分了田地房產(chǎn),,他們的生活、生產(chǎn)條件逐步產(chǎn)生了一些變化,,但是“萬變不離其宗”,,他們的基本祖?zhèn)髯谥肌⒌赖嘛L尚,、生活方式還是基本保留的,。

譬如,近代以來,,他們一直保持的“母系社會制度”,,一般家庭由女性當家,一般女兒不嫁(只招婿),,大家不分(有的一家十多口),。由于青壯年男女上山勞作,早出晚歸,,而且生育未限,,他們所生兒女一般自生自長,小時無姓無名,,男的只叫老三,、老四,女的則稱五姑,、六妹,。他們衣食不拘,群居生活,,在山上抓來老鼠,、鳥雀,在河里撈來魚蝦螃蟹,,多在火塘里烤熟便吃,。熱天光腚赤身,上山下河尋找野食,冷天就穿件單衣,,圍塊澡帕,,圍在火塘旁邊。想吃,,就找紅薯,、玉米胡亂吃點;想睡,,就凳上,、草窩隨便躺下。兒女認不得父母,,父母認不得兒女,,兒女丟了幾天,父母卻全然不知,,那時候,,在這里不算怪事。一般說來,,他們的傳統(tǒng)習俗大致這樣,。

1、生活習俗

一,、服飾

他們的穿著服飾,,現(xiàn)在基本上還保持著傳統(tǒng)特色,中老年尤盛,。青少年男女,,除走親過節(jié),一般則已“漢化”,。

這里的瑤族男人,,傳統(tǒng)服裝一般穿青藍對襟短衫。外套布褂,,下著齊膝短褲,,須帕束腰,頭扎一條兩頭繡花,、七尺長的青頭帕,,腳扎綁腿,足登鑲邊船形布鞋或翹鼻草鞋,。冬春間,,青年人愛用毛巾圍脖,有的還戴手鐲,。

瑤族女性,,傳統(tǒng)服飾式樣復雜。夏秋時節(jié),上穿青藍鑲邊對襟短衫,,外套繡花短褂,,下穿過膝短褲,前身下半部系過膝繡邊圍裙,。上山勞作時亦打綁腿,穿草鞋,。冬春間,,穿對襟長衫,套布褂長裙,,長衣袖上繡三至五節(jié)花邊,。腰間扎兩條不同顏色的須帕,腳穿精繡船形花鞋,。

瑤族女性最講究頭飾,。少女包繡花青色頭帕,帕角扎在腦后,。逢年過節(jié),、走親戚也有戴絨球繡花拖帽的。成年姑娘未出嫁前,,用五根兩尺長的竹片在頭上扎個架子,,將頭發(fā)用蜂蠟結在架子上,再在架子上罩以精制繡帕,,還掛一串七尺長的五色珠子,。特講究者,再掛上銀鈴,,插上銀簪,,還戴上銀牌、項圈,、手鐲,、腳圈和戒指,走路時,,銀光閃閃,,“當當”有聲。結婚后的青年婦女,,則去掉竹片頭飾,,戴上前尖后圓五寸高的角帽,圍以小帕,、五彩珠子,,亦顯瀟灑貴氣。中、老年婦女,,便只是頭扎小帕,,兩尾后墜,較顯簡樸,、大方,。

二、飲食

他們傳統(tǒng)飲食習俗,,農(nóng)閑與農(nóng)忙時節(jié)差異較大,。農(nóng)閑時(多為冬日、初春)雨雪天多,,無須上山勞作,。人們早上便遲遲起床,隨便吃點煨薯,、冷飯,。下午一、二點才吃中飯,,晚上則吃點中午所剩飯菜了事,;晚上睡覺時,則在火爐里煨些紅薯,,作為次日的“早餐”,。

農(nóng)忙時,一般實行“兩餐制”,。春末,、夏秋季節(jié),人們清早吃了“早餐”,,只用筍殼葉包了飯包,,用竹制茶筒裝了茶水或者酒糟水,帶上山去,,作為中餐,。晚上回家,則不分早遲,,吃飯睡覺,。

他們的主食,一般只是玉米,、紅薯,、粟米。而且只好以“干食”為主,,有時也煮點糊糊,、稀飯,。認為“干食”難以消化,延長“不餓”時間,;而湯粥容易消化,,出汗多、不給力,。

他們食料簡單,,很少用碓用磨加工。因為經(jīng)?!斑^山搬遷”,,碓、磨這些生活用具不便搬動,。

酒、煙,、茶,,是這里瑤族老少的共同嗜好??腿诉M屋,,主人的基本禮節(jié)便是遞煙送茶,就連每日常來幾次的鄰居,,也每次如此相待,。

他們大多喜歡喝酒,而且一般為自釀自飲,。他們用糯米,、包谷、粟米,、紅薯混合釀制的“瓜簟酒”,,有苦有甜,醇濃芳香,。自己喝時,,多酒、糟同舀,,盛入大碗,,然后沖入米湯或開水,作為美餐,。待客時舀出凈酒,,放入紅棗、白糖,,色香味俱佳,。一家人按大小輪勸,,最后叫“滿姑”(姑娘)作陪,叫你非醉不可,。

他們吸煙,,多用小竹煙管。即選一根無節(jié)箭竹,,取二尺左右長短,,兩端裝以銅質(zhì)煙嘴、煙斗,。出門,、上山者,則佩以吊有火鐮,、引火紙,、煙荷包的5 寸長短的小楠竹竹蔸煙斗。他們吸的煙草,,多為自種的土煙,,煙味濃香過癮。待客時,,即將自己剛抽過的煙斗上煙送客,。客人如接過就抽,,他們以為客人與他親密無間,,特別高興;若客人不肯接抽,,或者接過不抽,,他們則以為客人嫌他不潔,從此再不向你遞煙,。

他們喝茶,,都用大個瓦罐、大把茶葉,,放置火塘煮熬,,待水呈黃褐色時才飲。這樣的茶進口苦澀,,余味香甜,,用以待客,實為深情,??腿巳缡状挝唇樱蚪佣伙?,他們便以為客人嫌他,,以后再不向你敬茶,。客人喝茶時,,主人常拿出精制酢菜,、炒苞谷給你咽茶,此至為盛情也,。

三,、住所

常寧瑤民人口稀少,由于躲官,、躲匪,、躲壯丁,躲種族歧視的原因,,更由于生活,、生產(chǎn)的需要,他們的住房多建在近水源的深山峽谷間,。房屋全用小樹,、楠竹圍成,用杉樹皮,、茅草蓋頂,內(nèi)設兩層,,樓層只用小樹,、竹片搭起。為了防避毒蛇,、猛獸,,人住樓上,地上只做廚房,、火塘,,供生活、休閑之用,。家具,、全是些簡單的竹木制品。屋旁建有竹木小屋,,作廁所,、豬圈及存放農(nóng)具用。

四,、養(yǎng)殖

瑤民的家庭,,一般不養(yǎng)雞鴨,很少養(yǎng)豬,,怕野獸侵害,。但貓,、狗卻是他們家家必養(yǎng)的。由于養(yǎng)了貓,,一般瑤民家少見老鼠,。狗則是給他們打獵、看家的最好幫手,。

五十年代,,他們家家分得了山田,安居樂業(yè),,一些家庭便養(yǎng)了牛羊,、雞、鴨,,牲豬養(yǎng)殖便也逐漸發(fā)展起來,。

五、行旅

塔山瑤民一年四季很少外出,,老人,、小孩、姑娘尤甚,。青,、壯年男人,因怕受漢民欺侮,,必要外出時,,也總是三、五成群,。他們的交通工具全靠扁擔,、籮筐肩挑腳運。他們出門一般只為趕圩(趕場),,挑些土產(chǎn)到市上出售,,買些油鹽肉魚回家。他們出門總是赤腳草鞋,,大雪天也只是穿雙油鞋,。男人出門很少打傘,不戴斗笠,。姑娘,、媳婦出門,只是走走親戚,,不戴斗笠,,只打把花傘,穿雙花鞋,,滿身銀飾,,特愛打扮,。

2、生產(chǎn)習俗

一,、種植

在歷史傳統(tǒng)中,,常寧瑤民全是“無產(chǎn)階級”,生活全靠租種當?shù)馗患疑降鼐S持,。他們的生產(chǎn)程序一般為“刀耕火種”,。

第一年,開荒,。把一塊荒地全部砍了,,燒了,一般少動鋤頭,,上半年種粟,,下半年種蕎麻。

第二年,,稍動鋤頭,,但不需深挖,種植玉米,。下半年便幫山主栽樹,、植竹。

第三年,,將土地深挖以后,,種上紅薯或玉米和粟。

第四年,、第五年,他們?yōu)樯街髟苑N的杉樹,、楠竹已逐漸成林,,便只能在林間間種紅薯、玉米,。此后,,山主的樹竹已基本長成,林間再不能間種糧食作物了,,他們便只能遷家別處,,再租山地。

二,、守護莊稼

莊稼快成熟時,,為了防止野獸傷害莊稼,他們便采取巡山,、獵捕,、守廠等辦法守護,。

1、巡山,,是同一塊土地的人們輪流去莊稼地里喊山巡視,,趕走野獸。

2,、獵捕,,則指一旦發(fā)現(xiàn)野獸破壞莊稼,即全村人手持獵銃,、砍刀,,到出事地方“趕山”打獵,或者在莊稼地周邊裝些獵套,、手弩,。也有用毒藥捕殺野獸的。

3,、守廠,,是在一大片莊稼地的“制高點”處建一“吊腳樓”式高腳小屋或建“△”形座地小屋。屋內(nèi)設有簡單床鋪,、水筒,、竹梆等用具,人們?nèi)找馆喠髟谶@廠屋里“喊山”守護,,謂之“守廠”,。守廠人一般為男人,但由于人少,、山多,、廠子多,有時婦女也不得不上山守廠,。

4,、恐嚇,他們還在莊稼地周邊扎些草人,,吊些風鈴,、風梆恐嚇野獸,這個方法既省人力,,也很有效果,。

三、農(nóng)具

瑤民在生產(chǎn)中所使用的主要農(nóng)具,,只有長刀,、柴刀、鋤頭,月刨,、草耙等,。

長刀是一種一米余長的大彎、長柄柴刀,,用來開荒砍山使用,。

柴刀是一種一尺余長的短柄彎刀,一般砍柴,、砍竹,、砍樹都能使用。

鋤頭,,用以深挖土地,。

月刨,則是一種一米余長木柄配以鐵質(zhì)薄面“半邊月”形刨草農(nóng)具,。

草耙,,是一種長柄鐵頭四短齒(每齒約3 寸)的疏草農(nóng)具。

四,、儲存

他們收回的糧食,,十分注意儲存。紅薯一般只用窖藏,,他們在屋內(nèi),,但多在屋外土質(zhì)良好的地方挖一土窖,窖口直徑約1 米,,深約 3 米,,洞底大“弧”直徑約 3—4 米的“豎窖”。他們的“橫窖”則是從山腳下用挖洞的方法,,按“豎窖”的大小規(guī)格橫挖而成,。他們挖回的紅薯(及切薯、生姜,、芋頭等)選出損傷,、霉變者,其余全部入窖,,直到次年春夏,一直可保質(zhì)保鮮,。

對于玉米,、粟類的貯存,晴天則成束掛曬,,或用手工脫粒,,用籃盤、竹墊翻曬。如遇雨天,,便只有成束吊在樓上或攤在篾搭樓板上,、地上燒火烤干。

3,、年節(jié)習俗

常寧瑤民的傳統(tǒng)年節(jié)習俗十分奇特,,尤其是大年節(jié)、新春節(jié),、大忌節(jié),、盤王節(jié)更是熱鬧非凡。

一,、大年節(jié)

農(nóng)歷十二月的最后一天,,是常寧瑤族人的“大年節(jié)”。晚上,,他們吃罷“團年飯”后,,便從老到少,先男后女,,依次洗澡換衣,。與此同時,寨子里的青少年,,便在大人們的指導下,,集中到一個較寬敞的堂屋里耍拳弄棒,演練武術,。半夜時分,,屋主人擺出酒菜,叫他們“宵夜”,。之后他們才各自回家,,圍坐火塘邊,聽老人講古,,徹夜不眠,,稱之“守歲”。凌晨,,老人帶領家人,,點著火把,打開大門,,放著鞭炮,,化紙燒香“接財神”,再回到神堂前跪拜,,向家先和財神拜年,。禮畢,幾個小孩每人挑著兩塊石頭或幾枝柴棒的“金銀擔子”進屋,這叫“拿頭財”,;當家人挑著兩桶“金銀財寶”(水)進屋,,這叫“拿水財”。家里人便燃放鞭炮迎接,,擺盤子“掛紅”,,這就叫做“開財門”。

二,、新春節(jié)

新春節(jié),,即每年農(nóng)歷春節(jié),瑤家人俗稱“耍春”或“鬧春”,。在這一個月里,,他們舞龍耍獅,逐寨逐家拜年,。每到一寨,,便“滾龍”、“耍打”(武術表演),、“對歌”,,日夜不分。晚上,,孩子們的“香火龍”(用稻草扎成,,插滿香火)來了,寨子里更是沸騰起來,。他們認為,,這“黃龍” 最大,這龍可以“收蟲”,,可保這年“風調(diào)雨順”,,遂家家秉燭相迎。婦女們拿出包谷,、薯片,、糖果、餅干,,給舞龍者的口袋一一裝滿,;有的人家還大肉大魚留“龍”吃飯。席間,,姑娘嫂子們還設法將酒菜往舞龍人口里塞,,謂之“喂龍”,十分有趣,。如遇雨雪天,這樣一“耍”,,直“?!钡蕉碌摹按蠹晒?jié)”完方休。

三,、大忌節(jié)

大忌節(jié)即農(nóng)歷二月初一至初七的七天“忌日”,。這是當?shù)噩幟竦莫毺氐膫鹘y(tǒng)節(jié)日。他們?yōu)榱似砬笠荒甑奈骞蓉S收,,生活安定,,把初一定為“忌鳥日”,初二忌蟲,,初三忌水,,初四忌鼠,初五忌蝗蟲,,初六忌野豬,,初七忌老虎。這七天之內(nèi),,禁止上山下田做農(nóng)活,,仍與春節(jié)一樣,只走親訪友,,談笑對歌,,盡情歡樂。同時,,他們在這些忌日里所搞的一些“忌日活動”也十分有趣,。

“忌鳥日”,他們每家便做米粑,,先天傍晚,,把米粑丸粒,用樹枝,、竹枝扦著,,每枝數(shù)粒,插入菜園里或田土中,。每插一枝念一遍:“鳥崽公,,鳥崽婆,上年莫吃粟,,下年莫吃禾,,明年給你討老公,明年給你討老婆,?!钡诙烨逶?,寨子里的孩子們便趕早搶先進園收粑,回來煮吃,。大人們說:“吃了鳥口露水粑,,身體好,力氣大,?!?/p>

“忌鼠日”,當日夜間,,他們家家戶戶在屋里,、屋外點上蠟燭、火把,,舉行“耗子嫁女”活動,。大人、孩子個個唱著“耗子公,,耗子婆,,莫在屋里啃米桶,莫在屋里啃谷籮,,嫁給財主做老婆,,盡你吃,心你馱(背),,明年生窩好毛毛(讀“莫”上聲,,即孩子)。

四,、嘗新節(jié)

每年農(nóng)歷六月的頭一個“卯日”,,也是瑤山五谷初熟季節(jié),他們便買來大魚大肉,,每家蒸一碗“新米”(大米或粟米),,先敬祖先,再喂狗,,然后再家人上桌,,由老到小分吃“新米飯”,飽吃一餐,。這一天,,他們說是狗的生日,因此,,對狗特別敬重,。原因之一,他們認為,,“神犬”是他們的祖先,;二說“五谷”的谷種是神犬從天上盜來的,;三說他們認為狗是他們的好朋友,幫他們看家,、打獵,,很有功勞,應該犒勞,。

五、盤王節(jié)

每年農(nóng)歷十月十六日,,是瑤家的“盤王節(jié)”,,又叫“祭盤王”。是這里瑤族人慶豐收,、祭五谷大神,、祭祖宗、祭盤王的大喜日子,。相傳,,盤王,即瑤人的祖先盤瓠,,他是遠古時代一部落首領高辛氏的部下,,因協(xié)助高王平定南方吳王有功,被封為“駙馬”,。后夫妻隱居南山,,生得六男六女,盤王將他們各賜姓氏,,配了良緣,,子孫繁衍,香火不斷,。數(shù)年后的十月十六日這天,,盤王帶領孩子們上山打獵,被一只帶箭公羊撞跌在一株空桐樹邊的萬丈崖下,。妻子,、兒女們悲痛萬分,他們盡力捕獲公羊,,砍下空桐樹,,剝下羊皮,蒙著一截空桐樹的兩端,,呼為“長鼓”,,擊鼓歌唱跳躍,寄托哀思,。后代沿襲下來,,遂成風俗,。又有傳說云:“瑤人出自武昌府”,在過洞庭湖入南山時,,突然昏天黑地,,波濤洶涌,船不能攏岸,,并眼看有下沉的危險,,船上的瑤民,立即跪下許了“盤王愿”,,求盤王保佑,,消災脫險。立時,,云開日出,,渡船靠岸,瑤人獲救,。從此,,瑤人每年此日還“盤王愿”,從未間斷,,只是規(guī)模大小而已,。一般各家各戶,只裝香化紙,,敬酒,、祭飯。要搞“儀式”,,少至一天一夜,,多則三天三夜,也有搞最大規(guī)模七天七夜的,。一寨舉行儀式,,其他遠近各寨瑤民、親戚朋友都趕來觀光,。這幾天,,這個寨子便鑼鼓喧天,歌聲不斷,,人人歡呼雀躍,,晝夜不眠。

4,、婚嫁習俗

常寧瑤民的傳統(tǒng)婚姻習俗更為奇特有趣,。他們的結婚形式分“招郎”、“討親”兩種。組合過程一般通過節(jié)日,、喜慶對歌相認,、相愛,經(jīng)過雙方父母同意,,再請媒提婚,。一成夫妻之后,便有“一根楠竹通到尾”,,男不再娶,,女不再嫁,并以此為榮的習俗,。從前,,也曾禁止與外族人通婚,但解放之后,,即破此禁規(guī)。他們的婚禮一般都熱鬧,、簡樸,。

一、招郎

“招郎”即男到女家入贅,。這里的瑤家人多采取這種形式結婚,。

“招郎”婚姻中又有“兩不避親”、“男從女姓”,、“招回”等三種形式,。“兩不避親”者,,俗稱“兩邊走”,。在雙方家庭都缺勞動力的情況下,婚后雙方輪流去兩邊家里暫住半個月或一個月,,待一方弟妹長大,,勞力條件好轉(zhuǎn)后,再在另一家定居,。以這種形式結婚生下的孩子,,一個隨父姓,一個跟母姓,,誰先誰后,,依約辦事?!澳袕呐铡闭?,俗稱“繼祖”。即男到女家結婚之后,,隨女方改姓改名,,繼承祖脈,。“招回”者,,即婚前雙方商定,,結婚后,先在女家住一,、三,、五年,期滿后,,再雙雙回歸男方家長住,。“招郎”婚禮極為簡單,,先由男方向女方送以簡單聘禮,,然后男方自己請吹鼓手敲鑼打鼓送去女方家成親。女方當然也請樂隊,,擺酒席相迎,。 “討親”,是“女到男家”的普遍婚姻方式,,但較之“招郎”卻復雜,、有趣得多。

一般“討親”程序為“出年庚”,、“定婚”,、“看親家”、“婚禮”等四個步驟,。

“出年庚”是指由媒人征得雙方父母同意后,,由女方父母將女兒生庚寫成“庚書”交與媒人,表示愿將女兒出嫁,?!岸ɑ椤保怯擅饺藥蟹降母改?,擇定吉日,,提上一只雄雞,帶上一條須帕,,一件銀器,,和“進門禮”(紅包)等禮物送到女家,雙方父母對兒女結婚的事定個日期,,訂個規(guī)模,,但男女雙方仍然不能見面。

“看親家”,是指男女雙方“訂‘婚”后,,男方的父母逢端午,、中元、中秋,、重陽等節(jié)日,,每次帶上一只雄雞,來到女家,,看望親家,。女方父母接過雄雞,親家在時,,并不殺吃,。臨近女兒的婚期,這一次親家送來的雄雞,,才殺了全炒,,好酒相待,正式招待親家,,表示同意女兒按原定日期出嫁,。

“婚禮日”的前后幾天,男女兩家都很忙碌,,熱鬧。此前,,女方的親戚要請出嫁滿姑吃“辭嫁飯”,。這幾天晚上,出嫁滿姑要向所有來賀喜的客人們一一唱歌“哭嫁”,,表示留戀和感謝,。客人們也以歌作答,,對她給予安慰和勉勵,,然后遞個紅包,作為“送嫁禮”,。

“婚禮”這天,,吃過早飯,出嫁滿姑即被男方“按親女”和女方“送親女”陪同,,以歌向祖宗,、父母兄弟和親戚、朋友辭行,。之后,,由女方一直屬親戚,如舅舅、伯叔,、兄弟等,,撐著紅傘,背出

寨外,。男方則請樂隊來半路接親,,請師爺、歌母在門口迎親,。

新娘入寨,,鼓樂喧天。師爺,、歌母便高唱迎親歌給新娘行“洗腳禮”,、“進門禮”、“拜祖宗”后,,引入新房,。晚上再舉行“拜堂儀式”。

晚上,,“拜堂禮”行過之后,,即擺下“拜堂灑”,歡宴賓客,。席間,,以女方“送親女”到男方樂隊“敬酒致謝”為引子,雙方熱情對歌,,再由“送親女”,、“接親女”輪番向各席對歌敬酒。村中男女老少都來“觀門”(看親,、聽歌),,喜堂上下,歡歌笑語,,達旦通宵,。

“婚禮”次日,吃了早飯,,女方送親客唱歌辭行,,男方亦以歌苦苦挽留 ,如雙方遇上唱歌對手,也有留下送親客再唱一兩天的,。

5,、喪葬習俗

上世紀50 年代之前,常寧瑤民的傳統(tǒng)喪葬習俗十分簡單,。亡靈在家時,,不動鑼鼓,,不放鞭炮,不做道場,,不唱喪歌,,甚至家人不許哭訴,保持默哀,。說是不吵鬧祖先,,不吵鬧亡靈。大致程序為:

一,、送終

亡者死后,,孝家在床前擺張桌子,敬上酒飯,,燒以紙錢,,全家晚輩跪在床前,至錢紙熄滅方起,。

二,、洗澡換衣

給亡者洗澡換衣,男喪由長子領眾子孫動手,,女喪由長女或長媳領眾女,、孫女進行。一般“三衣一褲”,,照生前模樣打扮,。

三、入木(入殮)

在一些人為亡者洗澡換衣時,,另一些人便將亡者棺材抬至正廳上方,。棺前擺一張桌子,點上香燭,,供上三牲,,即為靈堂,。在為亡者洗澡換衣后,,即由眾孝子將亡者抬入棺內(nèi),每日三餐在靈前供奉酒飯即可,,一般為第二天申時閉殮釘棺,。

四、請客

擇日出喪的先一天,,喪家即開始派人請客,。由于亡者在家時間不長(一般1-3天),也考慮到不叫大多親戚傷心,,同時也受客人食宿條件之限,,喪事請客一般只請附近親友,,不請遠客。來客也不送禮,,只送些米菜油鹽即可,。

五、送葬

瑤民送葬,,“靈轎”只用“八抬”,,孝子也不披麻戴孝。早上吃了“喪飯”之后,,即由一支喇叭,、一套鑼鼓,將亡者送上山去,。亡者下葬之處也不請風水先生“看地”,。亡者棺材被送上山之后,也不當天下葬掩埋,,說是不叫親友看見傷心,。送葬親友,不拘遠近,,回頭再不去孝家“辭主”,,孝子也只是跪送一下,口里不言“送”字?,F(xiàn)在,,他們的喪俗基本與漢族同化。

六,、做道場

以上習俗,,僅指一般貧窮人家。稍富家庭,,老人死了,,也做道場,而且十分隆重,。特別是50年代之后,,便與當?shù)貪h民一樣,也做道場,,開路,、閉殮、接亡,、炒糧,,請風水先生看地,基本程序大體無異,。只是他們請人做道場,,不請和尚,、儒師,只請師公,,一般兩個,,因為他們在“開路”、“發(fā)引”時及靈柩上山入坑之前,,還要跳舞祭壇,,驅(qū)鬼避邪。

6,、文化習俗

瑤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,。常寧瑤寨的男男女女,幾乎人人都會唱歌,、跳舞,。他們的歌舞最具特色的是“談笑”和“長鼓舞”。現(xiàn)在塔山這個近 3000 多瑤民的瑤族小鄉(xiāng),。師爺,、歌母、樂隊齊全,,而且水平較高,,在相鄰新(田)、桂(陽),、祁(陽),、常(寧)四縣瑤民中,可謂聲名遠播,。

一,、“談笑”(瑤語俗稱“甘介”)。瑤家人好客,,每逢喜慶,,賓客盈門,夜間常以“談笑”取樂,?!罢勑Α钡男问剑櫭剂x,,即是淡談笑笑,、說說唱唱,。 一般以“甘宗”(唱歌)為主,,其間夾些故事、說白,、笑話,。參加“淡笑”的主客歌手,,常以詼諧的歌詞,有趣的動作和說笑,,常常引得觀眾哄堂大笑,。這樣的“談笑”會,時間一般在一,、兩個晚上,。如實遇對手或遇上雨雪天,也有夜以繼日,、一連搞他三天三夜的,。八十年代,筆者在縣文化館工作時,,曾以“談笑”作為曲藝形式,,編出《瞞麻嫡》(看丈母娘的意思)、《盤三娘借?!返裙?jié)目,,參加省市會演,均獲大獎,;發(fā)表于省市刊物時,,亦獲專家好評。此曲目“瑤族談笑”現(xiàn)已在《中國曲藝志》,、《湖南省曲藝志》中列目,,2006 年被評為省級“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”保留項目。

二,、長鼓舞始于何時,,無法稽考。僅從宋詩人沈遼的詩句“樂神打起長腰鼓”和宋景定元年頒發(fā)的《評王卷牒》中所記:“聚集一脈男女,,……搖動長鼓,,歡唱笙歌,鼓樂……”兩句為始,,至今也有 700 余年,。長鼓舞的表演形式,清同治七年《桂陽直隸州志》中明確記載:“賽盤瓠者,,本瑤祀,,州中祈禳病或賽之。以木為腰鼓,,長鼓四尺,,短鼓二尺。巫以練帛二,、三尺,,畫諸神懸之竿,,鳴饒擊鼓,吹角一人,,以長鼓繞身而舞,。二人以短鼓相向,隨口歌呼……”筆者前幾年也參加過兩次“祭盤王”活動,,所見長鼓約三尺余,,兩頭形狀如喇叭,中間握手處僅一握,,打起并無音響,,只作道具而已。采訪表演者一瑤老師爺,,稱其表演內(nèi)容十分廣泛,,主要表演瑤族人的生產(chǎn)、生活場面,。如表現(xiàn)砍樹,、壘石建屋的動作就有二十多套。此外,,如“金雞展翅”,、“畫眉跳籠”、“古樹盤根”,、“神犬滅吳”,、“盤王出世”等,都是長鼓舞最好的節(jié)目,。近年來,,在舞臺上所見之長鼓舞,式樣更光彩奪目,,表演動作更優(yōu)美多樣,。可見它確已成為祖國民族藝術大花園中的一朵絢麗的奇葩,。

7,、狩獵習俗

一、河獵

夏日,,瑤山峒里山青水秀,,桃紅柳綠,花香鳥語,,風光如畫,。人們在上山下田勞作之余,便多參加河中的漁獵隊伍。這時候,,你若去瑤山,包你“一日三餐有魚蝦”,,大飽口福,。

1、撈魚

姑娘,、嫂子們?nèi)耸忠桓庇脙筛窆鲓A個網(wǎng)兜的“手網(wǎng)”,,背個魚簍,短裙赤腳,,三五成群下河撈魚,。她們撈魚的地方多在淺水灘上,將手網(wǎng)叉開放在腳下裝好,,而后撿開面前的石頭,,將“獵物”趕入網(wǎng)內(nèi),再起網(wǎng)捉入簍中,。這樣撈起的多是小魚,、河蝦、螃蟹,。尤其是那種象蝌蚪大小的“肉魚”,,和比肉魚稍大的帶刺的“八須魚”、“黃沙古”,、“麻蜊公”居多,。這些小魚肉嫩味香,煮起來稍加佐料,,其味道便比那城里餐桌上的大魚大肉不知強多少倍,。

2、釣螃蟹

后生子,、細伢子多喜歡釣螃蟹,。他們釣螃蟹的方法主要有兩種。一為坐釣,。一為走釣,,但無論哪種,其誘餌一般都用蛤蟆,、蚱蜢,、肉皮、泥鰍等,。坐釣者,,選擇的地方多在靜水處。可同時將幾根釣桿放置附近幾處,,螃蟹聞腥味即趕來搶食,,個個夾住誘餌不放。此時一起釣桿,,一次可抓三五個,。同時,附近的螃蟹聞到腥味都爬出洞來,,釣蟹者稍去尋找,,垂手可抓。

走釣者,,則一人,、一釣、一魚簍,。釣桿多用竹枝,,將誘餌用繩子綁在竹枝尾端,然后下河,,將釣餌向有螃蟹的石頭洞口抖動,,螃蟹聞腥而出,拼命夾住誘餌,。這時,,釣蟹人將釣桿緩緩拖過來,并將螃蟹翻轉(zhuǎn),,讓它肚臍朝上,,減少“反抗力”,然后伸手抓獲,。這樣釣取的多為大蟹,。遇老練、狡猾者,,只夾餌料,,不肯出洞,不肯上釣,,那你就只好去耐心誘導,,螃蟹畢竟是低等動物,它總會上釣的,。若遇真正“頑固者”,,你也只得無可奈何了。

3,、抓山蛙

中,、老年人多喜歡到小溪里去捕山蛙。瑤山的小溪、小河中多產(chǎn)山蛙,。山蛙,,山里人以它叫聲“梆梆”,又將其叫作“山梆”,。山梆有“泥梆”,、“勒梆”兩種?!澳喟稹比砗趾诨蚝贮S,,背部光滑且有油光,,因而又稱“油梆”,。“勒梆”則背部有米粒般肉刺,,一般每個重二,、三兩,大的可達五,、六兩,。其味鮮嫩、香甜,,且具滋陰補陽之藥效,,實為山珍。瑤族人捕蛙有三種方法:

一曰火捕,。農(nóng)歷“立夏”之后,,氣溫逐漸升高?!岸宋纭鼻昂?,山蛙不勝熱氣,夜間常出洞乘涼,。此時,,人們點著明亮火把,或使用強光電筒,,沿溪而上,,一路照去,見山蛙多有棲于石上者,,因強光使它難以睜眼,,伸手一抓即獲。

二曰搜捕,??釤崽鞖猓滋熘形纾酵芏嗯莱龆磥?,藏于溪畔草叢中乘涼,,此時,人們用竹條,、木棒亂攪草叢,,驚得山蛙趕急跳水入洞,捕蛙人循跡摸捉,,百摸百中,。

三曰“蛇釣”。山蛙有恨蛇,、群起斗蛇之特性,。一遇有蛇攻擊,一蛙惡叫報訊,,群蛙聞聲趕來,,一齊抱住蛇身,將蛇箍死方休,。人們根據(jù)山蛙這一特性,,將柴棒刻以花紋,佯裝為蛇,,放入水中,,一、兩個小時后,,再回頭去取,,即可見每根柴棒上都死死抱著山蛙。三五七八個不等,,捉也難以捉下,。人們憑智慧取勝,以逸待勞,,不亦樂乎,。

4、石板鏨

常寧的瑤民愛架“石板鏨”,。冬天,,山鼠、鳥類難以覓食,,此時,,他們帶上竹制簡單“機關”,來到溪河岸邊,,將“機關”架上,,撒上香甜餌料,,上面頂以石板,獵物來取食時,,稍動“機

關”,,石板塌下,獵物被立即壓死,,無一生還,。這樣獲得的獵物多為山鼠、黃鼠狼,、貓貍和竹雞,、畫眉、山雀等,。

二,、山獵

常寧之西南,塔山之西北,,與黃洞,、興源二地交界之瑤山,,起伏綿延,,方圓達數(shù)十里。這里,,塔山余脈群峰逶迤,,杉竹萬頃,勢如莽莽蒼海,,一望無垠,。此山歷來有野豬、麂子,、山羊,、野雞、貓貍等野生動物數(shù)十種,。人們稱之為“天然動物園”,。因而,七十年代之前,,此處瑤民,,多為獵戶。十之三,、五家置有鳥銃,、梭標。除從事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外,,拜師立壇之“專業(yè)”獵戶不下七,、八十人,,有“大山壇”獵隊十余個。

1,、“大山壇”獵隊一般有成員十人以上,。領隊者被稱作“掌壇弟子”,尊之為師,。每次出獵前,,“掌壇弟子”必先焚香、化紙,、吹哨,、點兵(陰兵)。再求卦預卜勝負,,求保平安,。進山前,隊員須一律著以黑衣,,(以便隱蔽),,不準隨便動口講話(必免沖壞彩頭),不準隨便開銃(以免驚動目標),。他們狩獵的方式多為“圍山”,,他們敬奉的祖師是“梅山五郎”。進山后,,他們聽從“掌壇師傅”指揮,,有的坐卡埋伏,有的隨狗搜山,,各自領命,,投入“戰(zhàn)斗”。

“戰(zhàn)斗”中,,坐卡隊員不準隨便走動,,不準隨便講話,甚至不許咳嗽,、吸煙,,以免暴露日標,需要臨時調(diào)位,、移動者,,一律聽從師父口令或哨聲指揮。當有隊員擊斃獵物后,,須急吹報哨,,朝天放銃報喜,師父再吹響口哨,,召集眾人撤卡歸隊,,再化紙,、吹哨、收兵(陰兵),。然后一路喜銃,,歸壇祭祀。

獵物歸壇后,,眾人動手,,將獵物去毛砍肉。按規(guī)定只留頭部及內(nèi)臟,,用以煮熟祭壇,,其余則照章按人(包括獵狗)分配。對獵物打響頭銃并見血者,,可分獵物一腳(四分之一),;打響第二銃者,分獵物三皮肋骨,;從山上抬獵物回家者,,每人分獵物一條小腿;掌壇師父可得兩份,,其余見人(狗)均分,。晚上“祭壇”后,眾人將頭及內(nèi)臟砍碎炒熟,,配以酒飯,,任眾人隨吃,。此稱為“吃大山”,,他們以為來吃的人多,以后獲獵越多,。實為“共同勞動,,共同享受”那種原始生活之再現(xiàn)。

2,、“小山壇”,,指一家一戶所立壇臺。一般以本家父子兄弟帶狗上山“打溜山”為主,?;蛟谘谉帷⒖崾钐?,見有野獸在小溪里滾水洗澡,,溜而擊之;或在寒冬大雪天,,偵得獵物進窩,,溜而擊之,。

3、裝套,、放藥,。裝套,俗稱“放索”,。即獵人用一棍一索一篾搭,,裝成“機關”,埋在獵物出入路上,,待獵物踏破“機關”,,索、棍自然套在獵物腳上,,使之欲走不能而斃命,。放藥者,則指近年在山中放“土炸藥”和毒藥者,,晚放早收,,亦多有中獵者。五十年代以前,,此山還常見有裝弩狩獵者,,此專為殺虎者用。現(xiàn)多年不見,,一或因無虎可殺,;二來因保護稀有動物,有虎不準殺,;三者則可能是技術失傳,,亦未可知。

4,、捕鳥,。再者,此處有一奇特獵鳥習俗,,值得一提,。在現(xiàn)塔山鄉(xiāng)政府附近,有個山坳叫“打雕坳”,。每年“白露節(jié)”前后,,天氣變冷,候鳥南飛從此經(jīng)過,。晚間,,人們在坳上燃起篝火。因此處溫度升高,,鳥們欲停下取暖,,遂一只只在火旁一,、兩丈高處盤旋。此時,,人們用棍棒,、竹尾等物,隨便可把鳥打?qū)⑾聛?,一打一大堆,。而打下來的鳥一般都是白露鳥和大雁,也有近處飛來的野雞,、竹雞,、山雀等。近年來,,因國家環(huán)保部門禁止 捕鳥,,此種習俗逐步消亡。

8,、信仰習俗

常寧瑤民信仰簡單,。他們不信佛教、儒教,,只信仰“師公教”,,只崇拜天地、崇拜祖先,,相信鬼神,。

崇拜天地,卻只信“天老爺”,、“雷公老子”,,認為一年風調(diào)雨順,是“天老爺”所賜,。認為雷打死了人,,是懲罰了不孝、不善的人,;雷打死了樹是打死了樹里的精怪,為民除害,。但他們對“土地公婆”卻不理睬,。傳說是一只老虎要來吃一個獵人,找不著獵人的家門,,是由一個白胡子老頭領著老虎來門口的,。獵人在屋內(nèi)窗口看得清楚,用獵銃朝老頭開了一銃,,老虎逃走了,,老頭卻不見了,。回頭看時,,正廳神臺下的“土地公婆”牌位被打得稀爛,。他這才明白,那白胡子老頭卻是自家的“土地公”,。這還得了,,這老家伙吃里扒外,從此,,瑤寨里再不建土地廟,,瑤民家里神臺下再不設“土地公婆”牌位。

崇拜祖先,。盤王節(jié)他們家家敬飯,,寨寨集會慶祝,每逢初一,、十五,,家家亦裝香化錢;“嘗新”,、“過年”總是先敬祖先,;殺豬、殺雞,,總是讓祖先先“喝血酒”,。

對于鬼神,他們總是談鬼色變,,敬而遠之,。家人生病,他們總是請“師公”驅(qū)邪捉鬼,。夜里總不敢出門,,生怕遇上鬼神,砍伐古樹,,古藤總不敢動刀,,生怕觸犯“樹妖”、“藤精”,。

他們信仰的“師公教”,,其實就是道教和巫教的融合,也有人叫它“梅山教”,、“魯班教”,。傳教者,統(tǒng)稱為“師公”。信奉的也只是他們自己的“師父”,、“師祖”,。

師公的傳道方式大致是這樣:一個師公帶有若干“道徒”。道徒有隨師行教的,,也有在家守道的,,但都要經(jīng)過“傳燈” (如佛教“炙艾受戒”)才算正式道徒。 “傳燈”時,,道徒家擺上豐富酒席,,請師父來家作法,叫徒弟跪在壇前,,頭頂桐油燈火,,膝跪兩只大碗,直到儀式結束,。以后在行教中,,若遇“打卦不靈”,“請師不到”,,師公也須必行此禮,。“師公”死時,,人們先將尸體抬入正廳,,坐上大椅,頭上兩肩各置油燈,,足踏兩只大碗,,身披紅色“道袍”(一般只蓋一塊紅布),面前點著香燭,,燒以紙錢,,這樣才算“得道成神”,享受煙火,。

9,、傳統(tǒng)美德與陋習

瑤族人因常住深山,很少與外界接觸,,因而只對祖?zhèn)髅赖屡c陋習代代相傳,。

一、祖?zhèn)髅赖?/p>

1,、敬奉祖先,、尊敬老人;

2,、愛護小孩,從不打罵;

3,、夫妻恩愛,,從不吵架,更不打罵老婆,;男死女不嫁,,女死男不娶;

4,、不打牌,、賭博、偷漢,、嫖娼,;

5、不偷盜,、搶劫,,因而瑤民住處,真能做到“日不閉戶,,路不拾遺”,。

6、不說謊話,,對人忠誠,;

7、團結互助,,扶貧濟困,。一家建房,眾人幫工,,還送菜送米,;一人生病,

大家送草藥,,不收分文,;

8、不吃狗,、貓,、蛇肉;打獵不殺幼小野獸,。

9,、行俠仗義,不欺弱人,。

10,、尊重女性,以養(yǎng)女為貴。

二,、傳統(tǒng)陋習

1,、一家人洗臉只用一塊臉帕;刷牙,,只用一個牙刷,。洗澡只用一桶藥水,只用男,、女兩塊澡帕,。

2、小孩,、產(chǎn)婦及在外死了的人,,尸體不準進屋,說是“烏頭野鬼”,,隨死隨埋,。

《常寧瑤族的歷史淵源和傳統(tǒng)習俗》一文已在《衡陽日報》選刊部分,全文在其微信平臺網(wǎng)上發(fā)表,。


來源:常寧市融媒體中心

作者:彭昭維

編輯:劉姝彤

本文鏈接:http://0737hfh.com/content/646746/99/12294871.html

閱讀下一篇

返回常寧新聞網(wǎng)首頁